大厂招聘为何“外包岗”盛行

发布日期: 2025-10-23
来源网站:news.qq.com
作者:广州日报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分析或评论, 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灵活用工, 外包, 灵活就业, 用工模式, 劳动力市场, 降本, 灵活就业者, 求职者, 大厂, 花城, 平台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相关议题:就业, 招聘, 工资报酬, 派遣劳动/外包工作, 灵活就业/零工经济/平台劳动

  • 外包岗位让劳动者在大厂工作,但劳动合同却与第三方公司签署,导致同工不同酬、福利待遇打折、职业晋升通道狭窄等问题普遍存在。
  • 外包员工常常缺乏归属感,职业发展的“二等身份”影响了初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起点和生涯质量。
  • 灵活用工的普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内圈”与“外圈”分割,影响社会公平和劳工群体的稳定。
  • 灵活就业群体呈现青年化、高学历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高学历者成为外包和灵活用工的主体。
  • 目前灵活就业者在劳动保障方面存在盲区,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标准仍需完善。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应届毕业生小刘(化名)今年夏季在一招聘平台上咨询了几个注明为大厂招聘的就业岗位,与招聘专员沟通顺畅,但投递简历后约定面试时,大部分招录者都特意说明——“这是外包岗”。小刘的经历并非个案。在社交平台上,许多求职者也表示了同样的困惑——为什么在招聘软件上找工作时,有回应的基本都是外包?

所谓外包岗,即劳动者在大厂工作,劳动合同却与第三方公司签署。这种模式的盛行,从企业角度看,是符合逻辑的理性选择。企业采用劳务外包,一能降本,二能增弹,三能避险。将非核心的、重复性的岗位外包,能有效控制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并能根据业务波峰波谷灵活调配人力资源,避免了正式员工“能进不能出”的刚性约束。同时,也规避了潜在的劳动纠纷风险。

然而,对于求职者,尤其是初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外包”二字往往意味着职业发展的“二等身份”。同工不同酬、福利待遇打折、职业晋升通道狭窄、归属感缺失,是许多外包员工面临的现实困境。这种用工模式的普遍化,在微观层面,可能影响青年人的职业起点和生涯质量;在宏观层面,则可能加剧劳动力市场的“内圈”与“外圈”分割,对社会公平与稳定构成挑战。

这并非危言耸听。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2024-2028年灵活用工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报告》,2017-2024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由3081亿元增长到17251亿元,7年平均增速26.6%。《灵活就业群体生活状态调查报告(2022)》指出,灵活就业群体年龄集中分布于21-40岁,已呈现出逐渐青年化、高学历化的趋势。这表明,灵活用工形式正在从以往边缘补位角色,逐渐走向劳动力市场的舞台中央。

灵活用工市场增长迅速,是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未来,越来越多人将加入灵活就业的行列,因此,正视灵活就业的现状,针对其新问题、新风险,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国家层面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人社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第三种用工形态,并要求平台承担相应责任。一些地方在探索灵活用工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等试点上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接下来,还需从三个方面着力完善。第一,推动法律法规的精准补位,尽快打破灵活就业者的保障盲区。第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加强对这部分“隐形员工”的基本关怀,推动行业建立更公平、透明的外包管理标准,应成为领军企业的自觉行动。其三,引导求职者树立风险意识,做好职业长远规划。只有让灵活就业者也能拥有坚实的保障和可预期的未来,这种用工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谭敏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冬梅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