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动隐入平台和算法,我们忽视了什么?

发布日期: 2022-10-08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数字劳动显影室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出租车司机, 网约车司机, 司机, 海报, 行业, 平台, 原图
涉及行业:交通物流业, 出租车/网约车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相关议题:灵活就业/零工经济/平台劳动, 就业, 工作时间, 工资报酬

  • 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每天工作12到15个小时,但收入并不高,仅有少数人月收入超过7000元。
  • 许多网约车司机的职业认同感模糊,认为自己只是临时工,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更加正规和稳定。
  • 打车行业的基点逐渐向互联网平台转移,传统出租车的身影日渐模糊。
  • 网约车司机们付出的代价和目前规范网约车的政策实施的疲软。
  • 抗疫的特殊时代下,需要不断流转于城市之间以谋生的司机师傅们不得不停滞于家门之内。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对于奔波游走于城市的大小街道内的网约车,我们许多人并不感到陌生。打车软件似乎已经‘扎根‘于我们的手机桌面,许多人习惯并依赖于它们所带来的方便。而在程序的另一端,似乎有着和我们不同的烦恼。

乘客与网约车司机的冲突自网约车平台的兴起,就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而在近五年,政府出台的有关整治网约车乱象的消息亦层出不穷,今年七月“滴滴出行”被罚款逾80亿的消息更是令人侧目。

但当我们向前一步,尝试抽丝剥茧地去探寻这些宏观的问题时,我们发觉,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网约车司机们—似乎被这些铺天盖地的数据与政策性讨论掩盖了踪迹:有关他们的话题只会在出现安全问题或当司乘纠纷被推向风口浪尖时才出现,偶尔地片刻停留在人们的闲聊里。想要知晓更多时,我们近乎四顾茫然。

与此同时,在抗疫的特殊时代下,各地的静态管理大大降低了社会流动性,而需要不断流转于城市之间以谋生的司机师傅们不得不停滞于家门之内。

此外,回望打车行业,车龄已久的出租车司机们恐怕会感慨万千。从曾经的当街招手拦车到如今的线上点击约车,行业的基点逐渐向互联网平台转移。现如今,传统出租车的身影日渐模糊。

于是,我们决定利用暑假,以我们与司机们同时坐在车中的时间作为了解他们生活状况的切入口。来自全国各地的调研参与者在日常打车出行的间隙里开始尝试与司机们聊天,透过他们的讲述来了解打车行业生态的运转。

我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司机,他们亦或是咒骂高额的抽成,戏谑着自己的窘迫与无奈,亦或是感激这个职业给自己留下了活路。透过情感充沛的对话,我们也得以逐步了解到我们在不断享受网约车便利背后,司机们付出的代价,和目前规范网约车的政策实施的疲软。

以下是我们调研结果的第一次分享。我们将一些主要趋势和分析以海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未来,我们还将会更细致地分享我们遇到的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的喜怒哀乐,以及各参与者自己的观察和感悟。

因为微信公众号的图片大小限制,海报的分辨率不高,一些数据图显得不太清楚。如果您想查看原图,请在后台发送“海报原图”。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我们接触到的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中各有超过60%的人每天工作12到15个小时(网约车司机61%;出租车司机66%)。而这样超长的工作时间所换来的是并不算高的收入。仅有32%的网约车司机和6%的出租车司机表示他们的月收入可以超过7000元。出租车司机的平均工作时长比网约车司机更长,但他们的收入相较网约车司机要低。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许多网约车司机的职业认同感模糊,认为自己只是临时工,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更加正规和稳定。然而现实情况似乎是:打车行业原来的“正规军”比“临时工”挣得要更少;打车平台的崛起使得整个打车行业变得更加非正规化。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