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6.5万元包找工作?毕业生遭遇“求职陷阱”
来源网站:www.sohu.com
作者:封面新闻
主题分类:劳动者权益事件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公司, 劳动监察, 天府, 四川, 新区, 记者
涉及行业:服务业
涉及职业:白领受雇者, 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无
相关议题:就业, 招聘, 工作时间, 求职诈骗, 私人职业介绍所/劳务中介
- 毕业生小冯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协议并支付6.5万元,协议约定未通过面试7个工作日内应全额退款,但公司多次拖延退款,仅分多次退还全部费用。
- 小冯在求职过程中仅被要求提交自我介绍视频,未获得任何实际面试或工作机会,最终不得不通过投诉、报案和劳动监察等多种渠道维权。
- 协议中明确规定了退款条件,但公司负责人以各种理由推诿,退款过程艰难且时间跨度长,导致小冯经济和情绪双重受损。
- 律师指出此类“包办工作”协议损害了求职者权益且可能无效,毕业生有权要求公司承担违约责任,若长期拖延退款则可能涉嫌诈骗。
- 报道提醒求职者警惕以“付费包进”为名的招聘陷阱,避免因轻信中介承诺而遭受经济损失。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当事人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的咨询服务协议
“我是3月28日就和他们签订的合同,并转账6.5万元到他们公司。”小冯通过微信向记者出具了一份她与该人力资源公司签订的《职业指导规划咨询服务协议》。记者从协议中看到,该公司将为小冯提供推荐就业的咨询服务,岗位为一家央企的导购,咨询服务费用为6.5万元。
“一直都没有通知我面试,我就根据合同要求他们退费。结果退到现在都没有退完。”小冯表示,3月28日交钱后,该公司仅仅让她发了一条自我介绍的视频当作面试简历。
从3月底签订协议到5月底,该公司未向她推荐或安排任何符合承诺的央企岗位面试或工作机会。在此期间,因仍对进入央企抱有幻想,小冯迟迟未要求退款,想着再等等看有没有面试机会。
直到5月底,小冯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对劲,于是要求该公司退款,不料对方以资金周转问题为由只退了3万元给小冯。
小冯表示,自己出生于一个普通务农家庭,竭尽积蓄就想提前找个稳定工作,“现在除了工作没落实导致情绪低落,还要遭受经济损失的痛苦,整个人都消沉了。”
记者仔细查阅了小冯与人力资源公司签的协议,发现在服务费的退还条件一项中明确写到:如果未通过面试,公司将在7个工作日内退还全部咨询服务费。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该公司到现在还没有将服务费全额退还给小冯?记者决定和小冯一起去该公司了解情况。
协议中明确写有服务费退还条件
跟进
追讨服务费艰难曲折
7月6日,记者和小冯来到了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华府大道的四川启航八零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只见该公司大门紧闭,敲门也无人回应。公司门口“猎头咨询”“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公司服务内容广告格外醒目。
“他们在5月底退了我3万元,然后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拖延,之后陆续给我转了1万元,说剩下的2.5万元要到7月25日前退我。”小冯表示,自己多次通过电话、微信与公司负责人刘某沟通,要求其履行承诺或退还费用,但对方始终以各种理由推诿拖延。
记者了解到,小冯在6月13日至19日通过成都12345热线,分别向四川天府新区市场监管局和成都市公安局天府新区分局华阳派出所进行了投诉和报案。其中,华阳派出所表示,“该公司目前经营正常,具备还款能力,建议报案人通过法律诉讼途径追款。”而四川天府新区市场监管局投诉举报中心在两次延期办理后,均未能与涉案公司达成调解,后将小冯指引到四川天府新区劳动监察执法与劳动维权服务窗口进行处理。
7月5日,在四川天府新区劳动监察大队的帮助下,该公司负责人刘某终于又给小冯转了5000元退款,并发来了一份按了指纹的手写承诺书,上面写到:“明日7月6日下午6:00支付1.5万元,2025年7月25日退还剩下的 1.5 万元。”记者在咨询律师后,建议小冯要求对方在承诺书上加盖公司章,而对方以财务休假为由表示短期内盖不了章。
公司负责人刘某发来的承诺书
然而到了7月6日,刘某却并未按照约定给小冯转款1.5万元,而是又以资金周转为由只转了5000元。当日,记者和小冯未能在该公司见到刘某,对方也没有接听电话。
7月8日,小冯陆续收到了刘某转账的1万元。同时刘某通过微信告知小冯,自己的公司正在被四川天府新区劳动监察大队调查,7月25日之前一定会将剩余的1.5万元还清。
7月10日,消费质量报分别在消费质量报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的“曦哥来帮忙”栏目发布《交6.5万元包找工作?毕业生遭遇“求职陷阱”》视频。视频播出当日晚22:55,小冯收到了四川启航八零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退回的1.5万元。收到全部退款后,小冯通过微信向消费质量报消费维权工作站和“曦哥来帮忙”栏目组为解决此次事件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
当事人收到退款1.5万元,至此6.5万元咨询服务费用历经5次退款已全部退清
提示
不要轻信“付费包进”
针对此事件,记者咨询了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璐璐。张璐璐表示,此类“包办工作”的协议,本质上是利用求职焦虑破坏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损害了其他通过正当途径进行求职的求职者利益,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实质上很可能是无效的,所以此类协议中一般不会、也不敢写明“包进”。本案中,这家人力资源公司未按协议约定的7日进行退款,毕业生小冯可以要求该公司承担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如果该公司一直拖延不退全款,可能涉嫌诈骗罪。
“不要轻信‘付费包进’的允诺,更不要轻易转款给中介机构或个人。”张璐璐提醒广大毕业生。
消费质量报消费维权工作站在此提示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严防“内推”收费陷阱。根据求职诈骗相关案例,在此类求职陷阱中,不法分子通常利用毕业生渴望“高薪”“稳定”的就业心理,通过虚构招聘、付费“内推”、夸大薪酬、虚假工作或创业承诺等方式实施诈骗。求职者千万不可抱着“走捷径”“靠关系”等心态轻信不法分子的话术,应通过正规网络招聘服务平台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用人企业官网求职。(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记者 郭剑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